除了新晋一线合肥外,安徽城市二线无合计前49名,,三线71名芜湖领头的73名阜阳94名蚌埠96名滁州构成安徽第二团队,其中阜阳因人口未来可期,百名开外的107马鞍山109宿州111安庆117六安,四线城市138淮南141亳州151宣城,应该是安徽第三团队,虽然马鞍山滁州领衔依靠徽京发展的,但其后都是差不多城市,曾省会的安庆原来地域面积最大,因行政区划让贤给六安,六安淮南依靠合肥未来都市圈除了发展,可能区划调整。亳州宣城南北边缘城市,自身发展动力尚好,人口基数和产业突出。 大黄山179名来了,185铜陵(补刀个省会拉萨198)205淮北208池州,好在长三角安徽没有五线城市,去过很多314甘孜就是康定市,318迪庆就是香格里拉市,大致东部个落后县城水平如8万人的黟县吧。五线排名靠前的213鹰潭220贵港还有罚单,属于长三角发达县城或县级市水平如县域百强靠前水平,只是位置因素或人口规模限制。这也是安徽城市拖尾团队吧算第四。除了黄山独揽安徽南部与邻居城市都远外,除了融杭联沪发展点经济,行政区划很难变动外。铜陵池州未来是铜池一体还是被芜湖安庆瓜分有概率外,别无他法。淮北的未来和宿州命运连接,过近距离,压倒性的优势,淮北最后可能成为历史也可能是宿州,反正只活一个。还是回答大黄山,全省垫底成为主题,而房价能够第三也是令人咂舌,除了有沪杭投资搅局,好像根本就这个机会。其实排名就是评价水平,幸福还是来自自己内心,只是幸福感获得感还是要有点,期望政府来维持。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于2020年5月29日发布了《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连续第五年按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为中国内地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商业魅力指数排名。 其中,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和佛山成为了2020年的新一线城市。
说明:商业魅力指数满分不为100,最高分为一线城市的最高值,即北京的174.45分。为便于读者理解,新一线城市最高分呈现为100分。 其中与去年相比,合肥和佛山取代了昆明、宁波,第一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它们的出现也让宁波和去年展露头角的昆明被挤到二线城市。而再之前,无锡、大连和厦门都曾经出现在新一线城市的名单中,但没有站稳。
合肥和佛山究竟是凭借什么优势,今年能突出重围,成为2020年新晋的新一线城市? 从数据表现来看,城市人活跃度是合肥今年表现最好的维度。这个维度中汇集了大量来自互联网应用的用户数据,能够真实地反映城市的活力。而合肥活力增长的背后,是它正在良性发展的创 新产业( 156.070, 14.19, 10.00%)氛围。 除了语音交互龙头 科大讯飞( 31.950, 0.19, 0.60%),合肥拥有京东方、 维信诺( 12.850, 0.44, 3.55%)等全国最新代的平板及柔性平板显示生产线企业,网络视频会议公司zoom也将在合肥设立了研发中心。2019年,合肥的创业公司融资规模达到了539亿元,在337个城市中排名第五,仅次于北上杭深。 过去的几年合肥的毕业生留存率也呈现出了缓慢爬升的趋势。产业和人就这样形成了一个闭环——创新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有活力的人才,并由此推动了一个城市能级的向上跃迁。
在佛山,相似的故事也在发生。 优质本土公司数量这一指标统计了包含A股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优秀创业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数量。佛山的这个数据排在新一线城市的第10位,超过了郑州、武汉等排名更高的新一线城市。也因此,佛山吸纳了大量工作人口,常住人口数量增长极快。而人口的涌入又给城市带来了人气与活力,也给生活方式多样化、商业增长提供了契机。
明年,合肥和佛山还能留在新一线城市中吗? 在竞争激烈的新一线城市第三梯队中,有些城市如昆明与无锡曾冒出头,却不稳固。又有如大连,从这个梯队中逐渐滑落,最终无缘新一线。而东莞,作为一匹三年前的“黑马”,不仅在新一线城市中站稳了脚跟,还缓慢向上爬升,爬到了第三梯队第一的位次。若是合肥与佛山想要继续留在新一线城市的队伍中,东莞的经验也许能提供参考。 东莞有着和佛山相似的初始条件——它的城市枢纽型不强,甚至没有一个自己的市内机场。过去,东莞背靠深圳和广州,通过产业的辐射与迁移吸纳了大量的年轻工作人口,城市人活跃度表现优秀。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产业与工作机会吸引人气,而多样的休闲选择,多元化的商业供给,舒适的城市空间等,才是将人留在城市,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见证了知名品牌入驻东莞,也跟踪了酒吧、咖啡馆、书店等各项城市生活设施在这里不断地增加。东莞正在逐步摆脱工厂城市形象,满足城市人对于生活空间多位面的需求,越来越具备大城市多元包容的气质。
城市的打怪升级之路并不止步于此。再向上看,极具上升力的城市是否能打破居于新一线城市第三梯队的壁垒,再进一步呢? 第一和第二梯队的新一线城市中,有些城市占据了极佳的交通枢纽性区位,比如长沙、郑州、西安。大面积腹地与人口体量的辐射足以支撑起一个较大型的城市,一方面它们是连结其他地区的纽带和通道,是整合地区内部产业的枢纽城市,另一方面也是外部商业资源入驻该地区的落脚点。 另有一些城市,一直处在资源争夺最激烈的区域,但在产业浪潮几轮次的更新中走在了前面,像苏州的先进制造业、杭州的互联网科技行业都成为了这城市的引力与护城河。 想要突破梯队壁垒,不仅需要立足比较优势,加强产业与人气双向引流的闭环,满足城市人的多样化的需求,更需要克服硬伤,补上短板。 地理位置固然不可变,但商业资源在地区间的协整,上下游产业链在区域间的咬合是可以打磨与加强的。杭州并非地理“天赋型”城市,但它立足电商与物流,与周边城市与其他区域的商品与产业联系度一步步增强。在多中心的华东地区,杭州的城市枢纽性依然能保持在新一线城市第五的位次上。
↓15个新一线城市↓ ↓2020年数据表现解读↓ 重要说明: 1、为保持榜单延续性,《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维持过去4年的做法,统一计算过去一年即2019年度全年数据,本年度排名并未考虑2020年初疫情的影响。欲了解有关各个城市在疫情中的表现,请留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随同《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一同发布的《2020城市应急能力报告》。在报告中,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考察了各城市在疫情响应与防控、信息公开与数字治理、城市基础配置、城市复工应对上的表现情况。 2、说明:商业魅力指数满分不为100,最高分为一线城市的最高值,即北京的174.45分。为便于读者理解,新一线城市最高分呈现为100分。
成都 成都今年依旧位列新一线城市首位,并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和生活方式多样性三个一级维度上排名新一线城市第一,未来可塑性和城市枢纽性处于新一线第二名。值得指出的是,成都的生活方式多样性今年超过了一线城市广州,其中餐饮多样性指数、运动场馆丰富度、夜间活跃度均位于全国前列。未来可塑性方面,成都人才吸引力指数的走高弥补了创新氛围指数的短板,虽仍逊于杭州,但差距有所缩小。 重庆 重庆今年超越杭州,来到了新一线城市第二的位置上。它的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与生活方式均位于新一线城市前三。庞大的人口基础支撑起了消费活跃度与商圈实力,今年,重庆在综合衡量餐饮、便利店、超市、服装店总量的基础商业指数中超过北京,排到全国前五。未来可塑性方面,重庆的创业氛围与人才吸引力仍有提升空间。 杭州 杭州的未来可塑性依旧领跑新一线城市,大量优秀上市公司与初创企业形成极强的创新氛围,带来了毕业生留存率与海归吸引力的上升。今年杭州的总排名下降一名,主要是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和生活方式多样性两个维度不敌重庆。想要重回新一线城市第二,城市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杭州需要在吸引人才的基础上,将消费潜力进一步转化成实际的消费力,促进城市的商业实力的持续提升,满足城市人多元化的休闲与生活空间需求。
武汉 在商业资源集聚度方面,武汉的排名重新开始回升。但城市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本科高效生源质量指数位于全国前三的前提下,武汉以优秀初创公司与本土公司为代表的创业氛围指数未进全国前十,未来可塑性下降了三位。再叠加今年年初疫情的影响,如何进一步促进人才留存、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创业创新活力源泉,是武汉将要面临的严峻课题。 西安 西安近两年表现抢眼,总排名已连升三位,进入新一线城市前五,在新一线城市头部梯队中站稳了脚跟。西安抓住了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极高的先天优势,以商业核心指数、大品牌青睐指数为代表的商业资源集聚度细分维度在去年的高位上仍有提升。除了在城市枢纽性这一先天优势的维度维持了自身优势,其余四个一级维度也都位于全国前十左右,发展均衡。 天津 天津扭转了前两年的跌势,总排名全国第十,上升了一名。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在城市“抢人大战”中占得的优势——天津新流入常住人口指数、年轻人指数等人口吸引力指数都表现亮眼。然而天津在以城市人活力与行为偏好为刻度的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两大维度,以及商业资源集聚度维度方面,排名都有一定下降。如何在政策外留住年轻人才,为城市人提供更多的商业与多样性的生活方式供给,增加城市魅力,会是天津需要考虑的问题。
苏州 苏州今年被天津赶超,总排名下降一名。苏州的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及生活方式多样性三个维度均进入全国前十,但排名略有下降。苏州并非一个典型的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区位优势也不明显,但以高新企业数量为代表的创新氛围指数一直以来是苏州的亮点。不过在上一波产业浪潮中成长起来的苏州也逐步进入城市持续发展的平台期,苏州近年已少有明显的外来工作人口及常住人口涌入。 南京 南京止住跌势稳定在了新一线第八的位次上。今年南京五个一级维度的排名变化较小,调整幅度在前后一名之内,各维度的细分排名也较为均衡。细分数据方面,得益于消费品牌门店增长数量的较好表现,南京的大品牌青睐指数有所上升;图书、电影与旅游数据共同刻画的消费多样性方面指数也有所上升。在衡量餐饮、便利店、超市、服装店总量的基础商业指数方面,南京仅排在全国第23,这或为未来南京进一步提升商业资源集聚度要补足的空间。 郑州 近三年郑州总排名位次变动不大,稳定在新一线的第二梯队。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城市枢纽性一直是郑州的拉分项。今年,郑州的城市人活跃度指数有了较大跨度的进步,上升8位,进入新一线城市前十。从枢纽城市转向综合型区域中心城市,郑州实现了从单一维度强势到多足发展的进步与转变。
长沙 过去三年,长沙与郑州在新一线城市第九和第十的位置上一直相互追赶。今年长沙不敌郑州,位于新一线城市第十。从数据出发,我们能观察到长沙消费潜能在近两年的释放——长沙的基础商业实力排名靠前,大品牌青睐指数在去年连升8位后又升3位,它已成为近期品牌商深入中部地区实施商业布局时的重要阵地。不过以创新氛围指数和城市规模与增长为代表的所有未来可塑性细分维度上,长沙表现均不敌郑州,还有提升空间。 东莞 成为新一线城市的第三年,东莞新一线城市气质越发成熟。今年,东莞的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与未来可塑性排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座年轻的城市在商业资源集聚度方面也处于上升通道中,基础商业表现亮眼、大品牌青睐指数跃升12位。交通枢纽性是东莞今年唯一排名下滑的维度。 沈阳 沈阳走出了连续两年的下滑趋势,今年排名上升一名。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新一线城市,沈阳坐拥很高的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在城市枢纽性维度表现较好。从今年新加入的城市人行为数据中,我们也能发现沈阳夜间活跃度表现不错。但回到老问题,以人才吸引力与创新氛围为衡量指标的未来可塑性维度仍是沈阳的短板。
青岛 今年青岛总排名下滑一名,主要是由于它在商业资源集聚度表现不理想导致的。青岛大品牌青睐度指数下降了6位,低于厦门、宁波、福州等二线城市;此外,青岛在以商圈日均客流量衡量的商业人气数据上同样表现不佳。不进则退,如何重聚人气,重获品牌商入驻信心是青岛必须思考的问题。 合肥 合肥是今年的新晋新一线城市之一。它的上升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各项商业资源集聚度指标的提升以及城市人展现出的活力。合肥的大品牌青睐指数与商圈核心指数都表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合肥在网购、海淘活跃度以及夜间出行比例等细分维度表现亮眼,能看到极富想象力的商业与消费前景。未来可塑性方面,合肥的本科高校生源质量排名靠前,创新氛围指数中的企业融资规模排名全国前五,如能持续将会形成合肥在新一线城市中的强力支撑。 佛山 佛山是今年最后一个跻身于新一线的城市,它的总排名在过去三年中前进了8位,上升势头迅猛。除了交通枢纽性,佛山的商业资源集聚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都处于上升通道中。佛山以优质本土公司为代表的创新产业氛围指数表现优秀,也因此吸纳了大量工作人口,常住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人口的涌入给城市带来了人气与活力,也给生活方式多样化、商业增长提供了契机。 | 2020年城市分级完整名单 | (包含中国内地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